资格预审及资格后审的概念及不同
资格预审中,招标人通过发布招标资格预审公告,向不特定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并组织招标资格审查委员会按照招标资格预审公告和资格预审文件确定的资格预审条件、标准和方法,对投标申请人进行预审。
与资格预审相反,资格审查中的另一种方式–“资格后审”,在与电子化全流程紧密结合下的优势显得非常突出。其从制度本身上通过电子化手段可以避免了信息的泄露,这一程序上的严密性能够充分保证投标人报名信息、数量、名称的保密,在评审阶段也可实现真正的“暗标”评审,这一方式使得招投标在竞争程度、成本支出、评标质量、预防围标串标行为、廉政建设等优势充分显现。
实际上随着招投标电子化的进行,资格预审的问题开始逐步突出,其优势正在逐渐失去。
资格预审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投标人的经营资格、专业资质、财务状况、类似项目业绩、履约信誉等情况在建设部门指定网站上可以明确的查到,对投标人的资信、报价打分电脑就可完成,评委只需对其他部分进行评审,使得评审时间可以极大的缩短。另一方面随着诚信体系的日臻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的同步公示,“资质、业绩造假”也没有了市场,资信不佳的企业中标的概率大大降低,中标后的履约风险也基本消除。
可以说逐步取消资格预审方式是必然趋势,而资格后审因其优势开始被广泛使用。
可以看到招投标资格预审与资格后审要求,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中全面使用资格后审方式,切实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招投标环境。